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民主的局限與破壞-(五)

民主的局限與破壞-(五) - 任重 -
不說東方人社會,以華人社會有一現象,西方國家任何英語出版物,幾沒指出其怪異,充其量略一提及,就是近數十年來,中國新政權登上戲臺,喜歡算歷脹,尤以鞭撻人物,將功勞抹殺,或冒領功勞。

毛澤東的中國,雖以「民主」號召革命(毛不同環境時間變換口號宣傳),但中外沒多人 相信他的國家是民主。台灣自蔣經國總統逝世前一兩年由開放黨禁及往大陸探親始,接任人李登輝更推行連串,邁向西式民主政體的改變,乃至現時香港台灣西方國家,亦承認,至少有一定數量的人宣稱乃民主政權。

民主政治,任何政黨上台,均要尊重歷史事實,尊重事實亦是尊重人民選擇,是非功過由人民討論,評論、評裁。但是由民進黨上台的「民主」政權,很著重運用影響力,予拒斥或逢迎一些發生台灣的歷史。對日本統治各暴行,鎮壓淡化,對國民黨遷政府來台,則留意以一些事件如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打擊其政黨及領袖如蔣介石。

民進黨的措施自執政後與共黨囊括中國大陸後毛澤東治下,相似處頗多,本刊訴衷情曾作多次比對,茲不再舉。有一項乃二次大戰同為英美同盟的中華民國,其最高統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除了中共詆誣外,蘇俄亦不予好感,固然與他反共交惡有關,但美國乃其聯盟併反共,不論英美政府派去的官員學者文人,均有相當之人予以劣評,延及政府亦有不公正客套之發表指摘,其中之一乃對華白皮書,發表於一九四九年八月。比較上敵人反對他尚能理解,美國之記者、學者、官員公開於報章書籍,對其持有眾多負面評價,雖云美國尊重言論自由,卻有否持平立論,抑或意氣用事?乃至有更深的動機?

今日台灣民進黨執政,不比蔣經國時代佳,其欠誠信之各項假公濟私舞弊案,乃至總統選舉兩名在任正副總統陳水扁呂秀蓮槍擊案,使全世界均懷疑其真偽,事件中至少十多萬國民黨軍方「鐵票」未投外,其它不少懷疑造票乃至隨意更改印章致不少國民黨稱以三萬之微勝出,後更有五十萬群眾反對民進黨稱當選,則國民黨支持度大,已毋庸置疑。美國支持歐洲國家民主選舉之「顏色革命」熱誠,擁護民主選民,與之相比,差距很大,何以世上獨只美國,亦唯一的國家支持的,被視為不光明磊落的民進黨陳水扁?何以美方出版物呎識盛讚台灣已入民主,民進黨是「民選」?英文書籍之著者,稱讚呂秀蓮,但華人社會卻大都知悉呂是何等樣人!何以如斯多差距只因文化差異?

時下香港和台灣,乃至中國,尤以接受少許西方民主訊,均對言論自由之限制未盡瞭然。一九二五年美國教師約翰‧斯科普斯,因講授天演論(香港大多接受「進化論」之翻譯,但「天演論」較佳),在田納西州的代頓受審判。

一九二三年藝人差利‧卓別靈拍一齣名「漫遊者」之電影,美眾多州禁映,因劇中一越獄犯,被誤認牧師大受愛戴,被視作「嘲笑了神聖的宗教牧師」。

卓別靈在一九四一年,時二次大戰激烈,他發表支持蘇俄抵抗,英美開闢第二戰場(指登陸歐洲,如諾曼第登陸),及反對艾政府之反共宣傳。只三次發表講話,後被質詢是否共產黨員!有之差利去歐洲,後被禁返美,因他未入美藉。他影片前被禁及傳召聆訊。

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曾有「推銷員之死」劇作),因被稱「自由派」,被美之「後美活動委員會」審訊。一九五四年美國宣佈國內共產黨為非法組織。

上述數宗事件在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期間,麥卡錫是美國議員,在四、五十年代美蘇對峙時,質疑美國潛伏一群共黨支持者,致使中國大陸亦被赤化。

再講述十九世紀末,美國仍未尋找藉口,和西班牙開戰前,因一封信函批評美總統致使局勢緊張。

1898年,2月9日,紐約時報刊載一封西班牙駐美公使德洛梅,於1897年12月,寫予是時在哈瓦那香港有譯夏灣拿,乃現古巴首都。信內評價美總統麥金萊「軟弱」、「嘩眾取寵」、「自命不凡的政客」之類,今日看來比諸前總統李登輝倡導「推翻外來政權」(國民黨)及陳水扁呂秀蓮兩人多次重複國民黨與前總統蔣介石「罪過」。乃至陳水扁指名歷史人物蔣介石是二‧二八元兇,此類煽動言論,微不足道德洛梅信刊出後,美輿論紛紛指摘西班牙外交使節侮辱美國元首。德洛梅立刻辭職,西班牙政府正式向美國道歉,但雙方緊張並未緩和。
相比下英前首相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於一次大戰爆發未久,領導英國抗德,常於被德空軍炸毀之倫敦廢墟中巡視,激勵英人,最後贏得二次大戰,五十年代又以輕微多數再度出任首相,並無功績,終以健康不佳辭職。以後不論工黨保守黨執政,未於政治運用影響詆譭他一生功業外,英人感念他功績,經過選舉歷代英人中,他在多次不是列第一,就是第二(舉辦這些投票非一次及一家,科學家牛頓亦有膺選第一),至於克倫威爾及沙士比亞則更後。

二次大戰法國與荷蘭比利時聯合英國陸空軍三十萬,抵抗德國進襲,個多月法國淪陷。戴高樂戰時為軍官,與少部法軍撤至英國,組織流亡政府,是時法國為英美輕視,但戴高樂乘盟軍登陸法國之機而復國,法國人未忘記他的功勞。此兩人相比於中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堅持八年抗戰,終得到勝利,但政府於勝利四年多後退至台灣。時至今日,由中共及美國,官方乃至「民間」,交相漫罵醜詆、冷嘲熱諷,至無以復加。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有勝安航空公司一八五號機墜毀,最初懷疑機長朱衛民駕這架七三七客機,撞向印尼一河流自殺。朱曾是星加坡前空軍機師。印尼官方經過調查後,沒有答案,有人堅信,包括保險公司朱是自殺,為要獲取保險賠償。跟著翻出朱因投資股市損失以百萬元計,今次駕機是他退休前駕機,並且是機長,之前未久他曾遭上司申斥,心情欠佳。

但卻有人再經心調查,終找到答案,該七三七機因伺服閥出現問題,導致飛機墜毀。前該機有方向舵失靈記錄。細心調查後發現機長於失事前拼力拯救該機。至於他股票損失欠百多萬,早已賣了所住宅,除抵債外,更有賺取。真相終得於大眾。

事實往往深埋於,除了歷史資料喪失外,就是人為掩飾。有如前述之機長朱衛民,除印尼政府,亦有其他調查團,所得之結果,以判斷是撞機自殺,於是在朱身上找出許多,使人信服的事。在一個死者言,發表使不知底蘊的群眾,別無選擇,視為唯一解釋,但朱衛民於不幸中,仍有人懷疑調查果,方使他「自殺」之嫌疑盡釋。

批評一個自舊時代舊制度入新時代,目光亦不之心應以舊有知識、經驗,乃至行為準則,照樣入新時代中。然而世人,尤以華人,口頭識曉中國須要改變以適應潮流,乃至批評蔣介石及其領導的中國守舊,但觀察問題的能力,乃至對時代要求國家及高層,欠缺深度。
宋代王安石變法,除皇帝宋神宗全力支持,所有大臣(三數支持王安石也許為自己仕途考慮?)以至皇親國戚,與及不少庶民,均持反對態度。勿忘不少大臣,連之前的皇帝,均認為宋朝必須變法,但王安石變法,連當日支持變法者,均成反對派!不少法令頒佈後,只有首府汴京施行,其它地方均予抵制。王安石及後被罵至明代,有句「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但他的變法中一條,被蔣介石搬來應用,如「保甲法」。
筆者引以上來例,旨在闡述,許多事情只見表象結果,然後在成功或失敗者身上,堆砌不少理由,即是從結果定出一主題,亡國之君與敗軍之將,定必在本身性格,乃至不明社會寄望,時代要求,早期成功是僥倖,最終失敗固必然。但王安石飽受批評、攻訐,五百多年後漸有人,冷靜考慮當時文化、社會、政治諸因素,纔為之持平。
從蔣主導北伐而抗日至勘亂內戰、軍閥如李宗仁、共黨等爭功諉過。像抗日台兒莊之戰乃李宗仁一己之功;中共素誇稱「抗日三大戰役」,若以第一次平型關戰役由林彪統率,連帶晉軍陝軍中共軍一併投入,充其量是中型戰役,若單從林彪一部言,以人數戰績均不值一哂。另外「百團大戰」只二十多團,估計只三萬。但李掉失第五戰區,乃拒絕蔣令追擊皮姮基谷師團不擴大戰果。中共被日軍掃蕩難於立足,分散逃入國府地區;乃至抗戰前桂系勾結日本,以反獨裁為號召,從南方發動攻擊,俾日軍易於北部蠶食;及中共祕密派代表潘漢年於抗日期間,商洽談判,悉數諱莫如深。
蔣於抗戰前忍辱負重,將大學、物資、設備、文物搬入四川,又於各處興築防禦工事,發展陸空軍、整頓金融、貨幣。期間蘇俄日本,均扶植中共及軍閥反蔣。為使中國從分裂之政令中統一,被逼以武力蕩平此類地方割據,已被評擊為勇於內戰,怯於於外侮。民眾以各類示威、遊行、衝擊,要求速速還擊日本,蔣亦親自解勸激烈之大學生,乃至云一旦動武,不能中途停止,必於勝敗判明,始能罷兵。眾人情緒激動時均以為倭寇不足懼,當最艱苦期間,乃四二、四三、四四年,不少部隊動搖投靠日軍,轉而協助敵方成為「偽軍」。延至黨員民眾,亦有動搖跡象。日方多次派人與蔣洽談休戰,其讓步王七‧七事變前中日之態勢,乃至僅由日本佔東北,蔣均拒絕。
蔣對中國的功績,並非獨力將日本擊潰投降,一如丘吉爾亦無能力單獨擊敗德國。蔣的抗戰是為中國的民族人格,寧坐而待亡,孰與抗之。在八年抗戰中段美國介入中國的抗日,由訓練士兵供應軍火物資以1至美軍參預,同樣美國亦愈加關注中國內部行政、人事,以至須向美1負責之壓力。美派其曾為駐華武官之史廸威(Joseph Stilwell)作蔣之參謀總長,史另一項權力乃主持撥發美之租借物資。
史與蔣一起,是役使蔣難堪、嫌惡的經驗。而史廸威在潛藏盛氣、優越感中,呈現意氣之爭而未自省其非。史既為中國戰區統帥轄下的參謀總長,理應對中國未加入盟國單獨抗日四年的艱困明瞭、國軍之使用限度乃至國共問題,均不應以日末於情勢而自以為是之態度,與其上司蔣介石,至少是名義的上司為難。在事前約定反攻緬甸英出海軍美出空軍國府以陸軍共同攻擊日軍但英國卻以西方戰事為由而臨時允出動海軍,美則云不出空軍但須中國如約出動陸軍,雖則是時該批陸軍由美訓練及裝備,如該軍出動再敗,(之前史曾統率國軍與日軍戰而敗北)則非止於精銳武器之失,更恐動搖抗日民心、士氣,因史所統率者實非一般裝備訓練落後之國軍也,日後日軍之一號作戰,幾能入川,之後撤退,固然與太平洋美軍逼近日本土有關,但蔣決意自緬甸調精銳入川,被日知悉亦為原因。史廸威執意統率國軍精銳獨自入緬甸作戰,蔣問史有把1厹力擊潰日軍?史未敢保證!
爭拗中史拒發租借物資,對蔣肆作譏笑。但真使蔣憤怒者,乃史廸威云武裝共軍抗日,且非提出即罷;又組織美軍事代表團訪延安;乃王從總統羅斯福之親筆函,蔣換人。一九四四年史廸威被撤換前,羅斯福前已聞悉蔣史關係不佳,四三年三月八日曾致一函予是時參謀總長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馬與史亦就讀維珍尼亞軍事學院。信函中有如說話:
「委員長經過艱難行程方成四億民眾無從爭議之首領。軍人、教育家、科學家、公眾衛生管理人、工程師等獲任何方式中團結,乃一極龐而困難的工作。該等人均爭權奪利,欲為全國或地方性中之領導力量。(他)於短期內,要求全中國建造我們兩個世紀方得之成果。」
馬歇爾云曾認真讀過此緘。羅斯福亦欲藉馬勸告史廸威,史之自以為是則如同蔣多次磨擦,未吸取教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