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民主的局限與破壞-(四)

民主的局限與破壞-(四) - 任重 -
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究竟有沒有珍貴的財產遺下?有?是甚麼?是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給予緬懷?如果是這些,則徒添傷感而已!如果英殖民統治有遺產的話,應該是精神上的,是原則的堅持、信念的迴護。

英人離去,有人說是一套法規、制度,給予殖民地的遺產。今日,這套法規已乖離走去原樣了。不要說其它政府部門,單以醫務衛生署後,改為公營而至於今日,開支浩大、朝令夕改、重人事多於法規的醫院管理局。筆者及眾同工任職其內,不少悖於情理的事發生,連帶未轉為醫管局僱員的公務員,均遭同一對待,被濫權滋擾、打壓以至解僱。

再講回德國於一次大戰後,成為民主國家,並非被壓逼而採取此一政制,況且人民知識及素質亦高,何以透過選舉,以納粹黨執政,黨魁希特勒為元首,回復一個獨裁制度?

非洲自白人政權撤出前,已為其獨立後建立套法規,即是代議政制。但白人離去後,卻逐漸變質,議會政治終於失敗。亞洲國家,曾為殖民地的亦如此,至目前只有印度仍沿著英人遺下之民主模式;另外南非亦可跟隨。香港看來,未能撇開多數殖民地非白人政權的宿命!

民主制度 若要述說,可以簡單數句,已能交待。三權分立,元首選舉產生,議員也以某一撮選民之投票當選,於議會為其發言,迴護利益。如此整個政府,是由人民意旨做事。如要介紹一國政府架構,自非如此簡單,乃至某些抽象觀念如自由,要討論均需不少篇幅,若讀者要深入,可以拿參考書了解。

代議,如何代民眾發言?代有真知卓見者,表明其事應做或拒絕與否?如大眾欠此認知,卻難於解釋、不能解釋,而大眾執意與議員認知背離,否則多數票會流失它處,下次可能失掉此席位,又如何決擇?換句話,為真理良知發言,抑或為目前利益?若然識堅持真理,又是否各議員均秉持此宗旨?

單憑此事已知道民主要成功,並非似現時香港一些婦女團體,乾嚷口號,則以為可獲權益。一日筆者出席一政府人員到深井區,解釋設立防噪音圍牆,該路背山面海,無論自青衣對岸觀看,抑或自該路望向附近,皆可享自然景觀。況且政府大肆宣傳旅遊觀光,似此海灣綿延數里,草木青葱,僅此一處,而隔音牆非止兩側豎立鐵牆綿恆,上蓋亦密封,無論駕車者或乘客,乃至居民,自外望去抑或自裡外望,均有怪異不協諧之感。在坐有數名區議員及居民代表,立法局議員陳偉業,只來一瞬間即不見踪影。

開始聽畢政府官員解述後,那幫區議員及團體代表,即忙於詢問及「爭取」,何以某一段牆的高度低?何以非其居處優先?跟著眾居民團體代表發言,不少好縈繞於施工方面,或太慢,乃至樓價受影響。間有一人問及竣工後外觀如何?固然有擴闊問題求答覆,倒如非止隔音牆段工程,而連帶區內道路擴闊之影響等。

筆者幾乎是最後發言,並詢問後建議。建隔聲牆及加高圍欄,與發生於三年多前一公共汽車墮下天橋死二十人有關否?若然如此,希臘沿愛琴海至雅典公路,行車多個小時,旁邊斜坡直達海上,比之屯門公路險要得多,並沒圍欄。世上不少車路,旁是斜坡,沒有圍欄,或是欄不堅固,何以未似香港,緊張惶恐?除了以鐵板遮蓋道路隔音,可有更佳方法?大眾有沒想及,當初搬至此處,何以吸引各人等等。

回答乃是依據所處國家地區之不同訴求,給予所需。至於人造假山或偏植林木以隔音,則規劃及技術各項,未為之作詳盡評估,故不作此考慮。

有些住戶搬至此區二十年,政府才作隔音考慮,之前政府亦有對某些住戶,窗外噪音超過所定標準,予以補償,則以為事情已經解決。豈料又作此一舉措!還記得吐露港公路,旁邊有一連串高尚住宅,董建華時代自作聰明,圍上一列隔音鋼板,影響向海視野,引致住戶不滿拆卸,浪費數百萬計。今又將青山灣畔一帶,建一非驢非馬,破壞景觀設施。然而一幫代表及區議員未慮及此,群相爭取似是而非之利益,似學生上課後須交功課般,作為爭取民心舉動!

見到是山明水秀,纔買下居住,現則人為破壞景觀,使之成另一水泥森林,如要爭取,是否側重環境保護,而勝於環境被破壞後,增多一重破壞以作自我保護?如此政府可以用開發地區,加強粵港經濟合作,促進生活為號召。此大條道理下,一山移平又一山,一海填滿又一海,一灘消亡又一灘,處處不宜泅泳海產樣樣污染,前文「懷戀青山灣畔」,作者哀嘆少年時代的自然景色消亡,只存在於記憶中!則未來的世代,我們願否為目前利益,遺下抱怨予他們?

此件例證,並非單純講一處地方遭受破壞,而藉口是促進交流,興建設施云為民眾舒適,內裡只滿足於當權者向上邀功,或為集團利益,用心之可能。此文固不必將其可能用意逐一列出,亦非本文側重點,然而類似例子較常見到,內裡揭示出,執政者之措施、政策,均以動聽及大眾利益優先,以其擁有之資源,不難聘請有才幹者聽命,出謀劃策,而大眾忙於生活,眾多資訊、技術均掌握於執政者手中,即使是選出之議員,設若大公無私,一心為人民大眾,其洞悉力如何?人民群眾有否非基於鄉誼、情感,而慧眼識人材,有賢能被推選,目光長遠,洞察利弊以選擇,作為議員?如有此等獲選,可否有效團結,匯成力量,冀達長治久安?

未悉在港鼓動一人一票選特區首長的人,對香港人之民主素養、認識多大?在九十年代彭定康任港督期間,倡導之人權為法律最終依歸準繩,即是任何法例,均以不抵牾人權為勝負判決。筆者在醫院任職,斯時為一件病患襲職工事件,忿於院方乃至醫管局打壓訴求,被多番以檢討工作疏漏為名開會盤詰,從而誣告筆者疏忽各項,遂欲喚醒同事注意院方不妥當手段處理人事。期間問及多名醫生,人權內容,皆未知悉!一般大眾,更不用說,何以如此?因殖民地公民教育匱乏之故。

為討回公道冀爭取同工支持之襲擊事件,院方亦私下唆使一些慣於諂媚者,散佈謠言,乖曲動機而至詆譭人格。支持者則閉口不語,乃至招呼一聲,亦懼不敢為!大多數喜竊竊私語,不自覺助院方散佈,豈止於同事名譽有損,乃至於同行亦有破壞的話語。但筆者時常在醫院,沒人前來詢問,了解真相。有者竟遇到的深信謠傳,調遣至該病房,有以不友善態度對待。至於工會,包括香港護理員協會,亦抱冷漠態度。曾經何敏嘉與龐曹聖玉相互於電台辯論,競選議員,二人中之一主持人,現為議員之鄭經翰,聽聞斯時已是衛生福利界功能團體議員何敏嘉,對自己同業的冷漠態度後,為迴護其形像,立即於筆者掛斷電話線之空餘時段,云筆者與何敏嘉乃「私人恩怨」!

筆者並非假藉討論民主,隨意評擊他人。何敏嘉是屆亦獲勝,連任四年後,由另一議員麥國風取代,一屆後由現時李國麟當了兩年多,計已十年前之事了。

魯迅於年輕時和一群本國同胞,觀看影片,見日本軍方處決於中國東北境內一名華人,指乃為俄羅斯當間諜,人群毫沒反應!魯迅感到侵略者於自己國土處決同胞,人人何以抱冷漠態度?遂思棄醫學文,喚醒道德良知來救中國,首要是靈魂得救,方才談論身體好壞。

自己院內的一群,為數不少的同事,以事不關己的冷漠,看戲劇表演心態,坐視同工。而另一群則助院方,予以排斥孤立。也有明事理者往往於沒自己同工時,方肯表示對筆者支持,且多不在院內!試想,防範同事彷若防奸細,上述現象,在殖民地高倡自由人權,乃至眾多議席開放予民選,然而一般人抱持如何心態?

彭定康治港時,頗強調「民主」。以賽亞‧柏林嘗言,民主乃促進公義。筆者為前述暴力事故,遭葵涌醫院滋擾打壓,三度致信彭定康;另外則成立本會,對醫管局政策注意,爭取員工福利。亦將醫管局之開支過大,沒人監督;以至於浪費金錢之建設,未旋踵已崩壞等,列出給政府部門,冀望調查。但回覆筆者之指摘事件乃「沒證據」,已經結束事件。至於筆者向英國及殖民地香港之請願,得到當局暗示,醫管局上層,可給予一罪名,打擊本人,及筆者年多爭取公義,所作各項努力!

彭定康對民主的企慕有多大?事件筆者對公義民主的希冀有增無已。事實卻清楚說出,大眾對公義的追尋,遠不如金錢,即港英時代經常強調的經濟效益。故此殖民地述說政制改變為了人民參與,即選舉政府,此制度對經濟增長及生活均有好處,換言之講理想定必佐以現實效益!

現實告訴筆者,香港的民眾覺醒,建立在無根的流沙上。從筆者透過電台、電視、報章、雜誌申訴,曾被院方管理階層嘲笑,云無人挺而支持,多是形單影隻。事件意義,沒人意識長遠未來,關係社會公義,乃至民主理念!

苟安、逸樂,削弱了靈魂的自我提昇,一切促使進步的理念,均若無燃料的飛機,留著它永遠停泊地上,等待銹壞。社會上許多大眾傳播媒介,已被有權勢財力的控制,有意藉著它們傳揚理念喚醒大眾,非人人均可。雖則溝通可藉科技之賜,未何與報章雜誌電視之多樣化,普及性大作比較。

人民受教育不普及,資訊單一性或收窄,乃至公民意識欠缺,造成的短視均能戕害民主的發展。公民意識對規則律例履行的義務,明瞭一己責任及堅持不懈,均是對真理的態度。民主政制之美好,華人乃至未入民主制軌道的國家,未了解此需付出不懈努力。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及中期,在荷蘭有名三十八歲左右的男子,職業是工程師之類。奸淫虐待終而殺死女童,被搜房舍後發覺非止一宗類似的虐殺,全國掀起大規模遊行,眾三十萬左右,轟動一時,國際性雜誌「時代」及「新聞週刊」亦報導。在英國,一名數歲小童,在大型售貨店被兩至三名年長兒童或少年,誘拐謀殺,後將屍體放於火車軌上蹍過,轟動全國。群眾自發於多地,包括教堂聚集,悼念事件,並為死者祈禱,安慰其父母,極表熱心關懷。在香港秀茂坪,一堆廢棄十六層樓宇,約三十七、八座,等待拆卸。一晚一幫少年,聚集於內裡,謀殺另一少年,眾少年買燃料焚毀其屍體。及見一成年吸毒者將之毆打,恐嚇勿洩露事件。吸毒者哀求始放之離去。因其受傷於聯合醫院求診,醫生視察其傷有可疑,遂被逼講述事情,交予警方,將一干少年拘捕。事件有報章電視報導,只三數日,並未掀起任何如荷蘭英國般,轟動一時促使大眾面對潛藏危機。筆者留意事件後約一年半載,有本約百頁書:「童黨殺人事件」。是小撮有心世道之知識專業者,探討事件而已。自始至終,新聞報導、群眾反應,均處理較輕描淡寫,更未見官員緊張警覺,作表示如哀悼;亦沒權威特別呼籲注視家庭、教育、社會和諧,港人異常「冷靜」!

對公義、邪惡、危機的忽略、冷漠,何以知悉民主的真義?又何以有敏感心靈,觸動對政府及各項不當施政的監察、紏正?

筆者對香港的議員、政黨作為,多少不以為然。對左派一方,收攬一些投機政客,而視野欠長遠,未能成功令各階層擁護,望各方包括中共,亦冀省察。但對本港之下層居民構成,特區的核心多數,亦是香港的真實面貌,了解比終日嚷普選,望此途達到大治的「民主派」清楚。基層的能力,知識有何不足?他們希冀、煩憂是甚麼?中國考慮普選並不只在香港,而是全國包括台灣,絕不會當趨時而盲從。一輛車,有機件問題,賽手患病未愈,卻推上跑道,與各製造精湛技術進步的賽車手一較高下,到時要憂心的並非能否獲冠軍,而是車輛賽者安全!。中港兩地人民,不望在邁向民主途中又遇傾覆。二十世紀中國在民主憲政、國體乃至為富強奮鬥中,遇到很多挫折。單以國民政府,一在大陸,一在台灣,實施的民主選舉,今日沒人讚揚其向歷史邁進一大步。共產民進二黨花精神撻伐其「劣蹟」,由國共兩黨對立,至今國民、民進二黨,一小島引致窩裡鬥。民生經濟各項年壞一年,相信非民主本意吧?

沒有留言: